最近有读者私信,询问《康熙王朝》与《雍正王朝》是否属于历史正剧?陈道明扮演的康熙帝与唐国强演绎的雍正帝,哪个更贴近历史人物?这两部清宫剧我已经观看了不止五遍,感触颇深股票配资分仓软件,关于这两个问题,我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这两部剧以及《走向共和》是清宫剧中的经典之作,不论是编剧、演员阵容,还是收视率,都远超其他清宫剧。从纯粹的观赏角度来看,它们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作品,对一些初次接触清朝历史的观众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然而,影视作品难以完全忠实于历史,这是商业化运作的规律,必须在确保收视的同时,适度夸大某些细节,扭曲一些历史人物。因此,不论是《康熙王朝》还是《雍正王朝》,都不能完全当作历史正剧来看待。
但与其他清宫剧相比,这两部作品的确更为贴近历史。在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呈现上,偏差相对较小。我的看法是,如果要用两个字来评价这两部剧,《康熙王朝》是“好看”,而《雍正王朝》则是“耐看”。
展开剩余85%《康熙王朝》有过于强调主角光环的倾向
《康熙王朝》于2001年播出,导演是陈家林和刘大印;《雍正王朝》则在1999年播出,由胡枚执导。这两部剧都改编自二月河的作品。
有传言称,《康熙王朝》原本定的是姜文来扮演康熙帝,而非陈道明。姜文和陈道明都是演技派,最终由陈道明出演的确也很成功。陈道明虽然是国内顶级演员,但他的形象更偏向温文尔雅,带有一些儒雅气质,对于扮演一位果断严厉的帝王来说,稍显不合适。
好在陈道明的演技非常精湛,尤其是他的台词功底一流,出色的演技弥补了气质上的不足。然而,演员与角色气质的差异,依然会对观众的观感产生影响。如果将陈道明扮演的康熙帝与焦晃所饰演的康熙帝进行对比,差异就会很明显。
我并不是说陈道明演得不好,相反,他的表现非常成功。《康熙王朝》的硬伤不在演员身上,客观来说,除了康熙帝角色外,像孝庄、索尼、明珠、周培公,甚至是那个固执的姚启圣的演员表现都非常出色。
《康熙王朝》的问题在于剧情的缺陷,以及某些角色设定的严重不符与台词的失误。
整部剧按时间线展开,着重描述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从年幼登基到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并辅以惩治党羽索明等,涵盖了康熙在位六十多年的辉煌成就,情节大致符合历史。
然而,导演似乎没有深入研究康熙帝这一角色,或是为了避免涉及过多康熙晚年的执政失误,故意忽略了康熙帝晚年的一些矛盾与问题。
康熙帝虽然享有“千古一帝”的称号,但他也有缺陷。晚年因为皇子争储而疏于政事,剧中几乎没有提及这一点。虽然导演在《雍正王朝》之前已经涉及过此事,出于情理可以理解其回避,但康熙晚年的腐败吏治以及统治阶层的矛盾,仍然值得呈现给观众。
此外,剧中的康熙帝形象与真实历史的差距较大。陈道明饰演的康熙帝给人的感觉是一个权力至上的君主,果敢而霸气。而真实的康熙帝却是一个宽厚且有些无奈的皇帝。
康熙在位六十多年,经历了许多困苦与心酸。他不是顺治帝最宠爱的皇子,若非曾经得过天花并得到祖母孝庄的支持,他无法继位;即位后,面对诸多重大事务,形成了内敛、宽容的性格,而晚年的皇子争储让他疲惫不堪。他虽然是至高无上的帝王,但比常人更感孤独。
角色设定错误和台词不准确是减分项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如果是一些不重要的角色,可以适度加入一些艺术加工。但像魏东亭、周培公、容妃这样的角色,要么历史上根本没有,要么在历史上并不重要,却也被赋予了主角般的地位,这就显得不够合理了。
而一些在康熙朝重要的历史人物反而未曾提及,比如康熙早期的熊赐履、张英、高士奇,康熙晚期的马齐、佟国维、隆科多等。如果没有足够历史背景知识的观众,可能会误以为历史就是这样的。
台词方面也有不少不准确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太皇太后不断称自己为“我孝庄”,这明显违反了清代的规矩。孝庄是她死后的谥号,正式全名是“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这个称呼应该在她去世后才有,更何况“太皇太后孝庄”的说法也是不对的,应该称“孝庄皇后”或者“孝庄文皇后”。
此外,姚启圣的职务在剧中被称为福建总督,但在清朝,根本没有福建总督这个职务,而是闽浙总督。这类不准确的细节多次出现,根本原因是导演和编剧对于清代制度的了解不足。
《康熙王朝》之所以被认为“好看”,主要归功于陈道明、斯琴高娃等主演的演技,尤其是陈道明在乾清宫训斥群臣时那段,台词功底十分考验人。虽然《康熙王朝》有其成功之处,但它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经典之作,我自己现在很少再去看这部剧,反倒是《雍正王朝》至今仍常常翻看,不知道读者们有没有同感。
《雍正王朝》更接近历史
胡枚导演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剧情经过精心打磨,既精彩又贴近历史。《汉武大帝》如此,《雍正王朝》也是如此。
从演技上来说,焦晃老师饰演的康熙帝几乎可以说是康熙帝的真实写照;唐国强老师饰演的雍正帝也更接近历史。这部剧的亮点之一就是九子夺嫡,其中涉及到的皇三子、八子等角色,不仅演技到位,而且遵循了历史事实。
焦晃老师演绎了康熙晚年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从他的长相和气质来看,也非常符合晚年康熙的形象。
尽管雍正帝的形象稍有偏差,导演基本上呈现了他勤政、进取、嫉恶如仇的一面,但雍正的刻薄与寡情并未如实展现。
历史上雍正帝常因对宗室兄弟的薄情寡恩以及处理反对者时的狠辣手段而受到诟病。他的性格也有缺陷,爱好者倾向宠信,讨厌者则口无遮拦,尤其是对大臣,喜欢的能说出奉承话,不喜欢的却可能在朱批上留下极为尖刻的字句。
雍正帝的治国艰难,他自己也曾说“为君难”,这一点在剧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总体而言,导演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雍正的性格特征,呈现了他作为一位勤政爱民的帝王形象。
自《雍正王朝》播出以来,很多人对雍正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许多流言蜚语也被澄清,例如篡位、弑君等传闻已不再被广泛认可。这部剧为雍正帝翻了身,让他成为勤政进取的代名词。
2003年,《乾隆王朝》播出,与前两部相比,差距不可同日而语。乾隆朝的最大贪官和珅,居然被刻画为乾隆时期的功臣,这种背离历史真相的作品,实在不值一看。
发布于:山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