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李先念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提出:“你们拿我们那么多东西,打算什么时候还?”阿方部长会议主席谢胡竟说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还的问题。那次会谈谢胡同李先念谈了六个多小时资本分配10倍杠杆,内容全部是要东西。
从1954年起,中国开始对阿尔巴尼亚提供长期的援助,这一援助持续了24年,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到1978年,共有142个援建项目,其中91个项目已完成,23个项目基本完工,17个项目仍处于筹备阶段。
这些项目大多集中在工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包括钢铁厂、化肥厂、煤矿、石油等多个行业。援助不仅仅限于工业建设,还包括大量的生活和战略物资。
阿尔巴尼亚的粮食援助数量令人瞩目——中国向该国提供了180万吨粮食,这对于当时总人口不足200万的阿尔巴尼亚来说,意味着每人平均可以获得超过900公斤的粮食。
此外,中国还援助了大量的拖拉机、车辆和其他物资,帮助阿尔巴尼亚提升了农业和交通设施的水平。
在这24年里,中国提供了75笔援助,总金额超过百亿元人民币。这一切背后,除了对阿尔巴尼亚早期支持中国外交的感激外,也体现了两国之间特殊的关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际社会的孤立,阿尔巴尼亚成为首批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此后,阿尔巴尼亚在中国争取重返联合国过程中提供了坚实的支持,甚至为此展开了十年的外交努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援助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阿尔巴尼亚对于中国的无私援助逐渐变得不知感恩,甚至产生了过度依赖。
1969年,中国领导人李先念访问阿尔巴尼亚时,曾向该国领导人谢胡提出是否有偿还中国援助物资的打算。没想到,谢胡的回应令人愤怒——他明确表示中国的援助是理所应当的,阿尔巴尼亚根本没有考虑过归还的事情。
这种态度在随后的几年中愈加明显。中国向阿尔巴尼亚提供的钢材、粮食和设备,往往未得到应有的珍惜与保管。贵重的钢材竟被用作普通电线杆,专门为战时防御修建的水泥地堡则被用作鸡圈。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专家的节约建议往往被阿尔巴尼亚人漠视,他们的态度是:“没关系,不能用了再找中国要就行了。”
而1971年,基辛格的秘密访华和尼克松即将访问中国的消息传出后,阿尔巴尼亚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霍查公开批评中国与美国的接触,认为这背离了其与中国长期建立的反帝合作关系。他甚至在信件中严厉指责中国没有与阿尔巴尼亚进行充分沟通,并将中国与美国的接触视为“与敌人会谈”。
1975年,阿尔巴尼亚突然提出了一项庞大的援助要求,金额高达50亿人民币,几乎是五年前中国向其提供的援助金额的两倍。这一要求明显超出了中国的承受能力,也暴露了阿尔巴尼亚对中国援助的过度依赖。
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仍在恢复之中,无法满足如此巨大的需求。因此,虽然中国进行了部分援助,但并未完全满足阿尔巴尼亚的要求。对于这一反应,阿尔巴尼亚的领导层显然不满,随即对中国展开了猛烈的批评,并在国内煽动起了“反华”情绪。
这一切都让邓小平在1978年下定决心: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撤回所有在阿尔巴尼亚的中国专家。邓小平明确表示,阿尔巴尼亚已经不再是中国值得继续扶持的“朋友”。
中国对阿尔巴尼亚的支持已经无法换取任何感激,反而换来了其愈加激烈的指责和敌视。这一决定的实施标志着两国关系的彻底破裂。
阿尔巴尼亚的背叛行为让中国深感痛心。这不仅是第二次遭遇到“恩将仇报”的情形,继越南之后,中国在外交政策上经历了极大的挫折。
与越南类似,阿尔巴尼亚的反应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在国际事务中,单方面的援助并不总能换来长期的友谊和支持。相反,它可能被误解为软弱,甚至被当作敲诈的资本。
阿尔巴尼亚在失去中国援助后,经济状况迅速恶化,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现代化进程几乎停滞。到了21世纪,阿尔巴尼亚仍然是欧洲最贫困的国家之一,其工业基础相对落后,农业依然占据经济的主导地位。
参考资料:张树军主编. 《图文共和国年轮 3 1970-1979》 2009资本分配10倍杠杆